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雷锋精神进校园”简报转载

来源:  作者:  编辑:  发布时间: 2013-11-01 浏览数:

今年,教育系统共有 5 名师生分别入选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天津市道德模范和提名奖。为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促进师生道德建设,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通过“雷锋精神进校园”简报、“天津教育”政务微博、“津美校园”微信宣传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现将“雷锋精神进校园”简报(第 23 期至 27 期)转载如下,同时,请全校师生关注“天津教育”政务微博以及“津美校园”微信,学习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和宝贵精神品格、崇高价值追求,在我校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中,努力为美丽天津建设做贡献。

“雷锋精神进校园”简报第 23 期

知行合一 宣讲“三观”

——记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第三届天津市诚实守信道德模范王辅成

王辅成,中共党员,天津师范大学退休干部。

从 1994 年开始,他坚持围绕如何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展义务宣讲。他把宣讲“三观”作为神圣的使命,倾尽一腔热血。近 20 年来宣讲近千场,听众超过 20 万人,累计向社会捐助 20 余万元。

近 20 年来,他自觉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在刻苦钻研和深入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路上乐此不疲、无怨无悔,在坚守共产主义信仰的征途上矢志不渝、释放余晖。他曾用 3 年时间通读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深入系统地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平时,他还广泛涉猎古今中外名篇名著、文史哲经各类学科。“一篇古文一段骚,一组格言一套操,一首诗词一支曲,一个故事记牢牢”,每天五、六个小时的诵读、摘抄和温习成为他多年来坚持的生活习惯。

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人生信条:活到老、学到老、修养到老,不能仅满足于生存、生活着,还要奋斗、奉献着。也因为此,他的宣讲旁征博引,说理透彻,宛如“心灵鸡汤”般沁人心脾。天津大学 2009 级本科生高一歌在写给王辅成老师的一封信中说,“听过许多人的演讲,可是没有一次像这样几次欲哭,您的真心、赤子之心,您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年轻人的殷殷期盼,如醍醐灌顶,给我强烈的心灵冲击和共鸣。”

他宣讲有“约法三章”:站着讲,脱稿讲,不计报酬讲。每每宣布完“约法三章”,台下都会掌声四起,久久不平。对待每一次讲座,他都一丝不苟,诚信守时。 2011 年 7 月,王辅成腰疾复发,老伴劝他请主办方换个时间,而他硬是拄着拐杖,站着讲了两个多小时。宣讲结束后,许多听众涌上讲台,围着他热烈鼓掌,有的递上矿泉水,有的搀扶他坐下休息。一位曾是他部下的听众说:“王老师是个大好人,他有资格讲,他讲的道理我们信服,我们爱听。”每一次宣讲,他都尽量不给约请方添麻烦,不许接送、不坐出租车、一律乘公交。

“把一切献给党”,这是 1982 年“中国保尔”吴运铎给他的赠言,也是激励他“内诚于心、外信于人”的人生信条。 73 岁了,他依然过着俭朴而快乐的退休生活。淡泊名利的他一直居住的老房子只有 38 平米,家里用的是一张老式双人床,一个小写字台,一台 21 寸旧款电视机,可占满两面墙的书柜却塞得满满当当的,写字台上也整齐地堆放着一摞摞的书。物质生活的随遇而安,“精神食粮”的执着追求,无私扶助的慷慨解囊,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 20 年来,他把不得不收的讲课费、劳模补贴、各种奖励和自己每月的大部分零花钱,全部用于扶危济困、助弱帮残、希望工程、慈善事业。

“雷锋精神进校园”简报第 24 期

带着继父上大学 一个在校大学生是这样践行孝道的

——记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第三届天津市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刘伟

刘伟,中共党员,天津农学院人文社科系学生。

和其他学生不一样,他每天上完课就会赶紧去食堂买饭,然后打包带走,骑车赶回在学校附近租住的小屋,因为他是带着继父来上大学的,这么做就是为了照顾高位截瘫的继父刘文志。

1993 年,只有 4 岁的刘伟跟着母亲改嫁,从湖南老家来到天津宝坻区八门城镇八门城三村生活。到了新家后,继父对刘伟犹如亲生父亲般悉心呵护,让他找到了和同龄人一样温暖幸福的感觉。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那是一个完整的家。可惜幸福太过短暂, 2004 年母亲因为车祸不幸去世,刘伟那颗弱小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创伤。这个时候,是继父为他撑起了臂膀,保护着他,虽然没有了母亲的照顾,但父爱带给他成长的力量。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2011 年的中秋节,意外再次降临这个家庭。继父在给亲戚家帮工时,不慎从凳子上摔了下来,颈椎错位导致四肢截瘫,丧失了自理能力。看着瘫痪在床的继父,想到继父病前对他的深情厚爱,他向校方申请休学一年,在家里精心照顾继父。在继父完全不能自理的半年多里,他时刻守候在身边,身体上的劳累和生活上的困难并没有让他觉得苦,继父所受的病痛、所受的折磨才是他心里最大的痛。面对重病在床的继父,看着继父殷切的眼神,他清楚的知道只有完成学业才能更好地照顾继父。在继父的鼓励下他决定在困难中前进—去参加高职升本的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刘伟终于考取了大学本科。叔叔和姑姑看到刘伟这样上进,就想给家里请个保姆,以解他的后顾之忧。可是,他却说:“我是儿子,应该对父亲负起责任。”就这样,他毅然背起继父踏上了求学之路。刘伟不仅要在生活上照顾继父,更要在情感上让继父幸福,因为他知道,继父生命中的一切就只有他了。

2012 年暑期开学,为了方便照顾继父,他拿着从亲戚那里借来的钱在学院的附近租了一间房子。他每天早早起床,然后给继父穿衣服、擦脸、刮胡子、做早饭,把继父抱到轮椅里以后,看着继父吃完早饭,再把电视打开,这才出门去上课。下课后,他无暇与同学交流娱乐,要做的就是匆匆赶到家里,为继父清理卫生、做饭。节假日里,在别人休闲、旅游、逛街的时候,他还要外出打工,他曾做过饭店服务员、卖过保险、打过地摊、发过广告,想方设法挣点钱贴补家用。

他就是这样悉心地照顾着他的继父。

“雷锋精神进校园”简报第 25 期

她是一位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的教育工作者

——记第三届天津市敬业奉献道德模范袁滨渤

袁滨渤,中共党员,北师大天津附中党总支书记。

育人。开学第一天,她就公开了自己的住宅电话号码,这部电话成了她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桥梁。寒暑假,她把学生分成拨儿,请到家里品尝饭菜,听他们讲讲学习、生活情况。高考前夕,她总是牺牲休息时间,带着营养品走访家庭困难的学生。学生与家长发生矛盾离家出走,她抱着小女儿在黑夜中寻找,直至凌晨。多年来,她拿出了共计 4 万元设立了班级奖励济困基金,为学生买书、解困。她告诉她的每一个学生:有困难找袁老师。她用自己无私的爱去宽容、去浇灌着每一个孩子。

她说:“当学生对你说悄悄话的时候,你的教育就成功了。”她出的第一本专著就有 60 万字,而让人惊讶和震撼的,则是这 60 万字全部摘自她 20 余年和学生笔谈积累下的 200 多万字。她创造了笔谈的办法:学生每人每周写一篇小文,将一周中最想告诉老师、最想让老师帮助的事情写下来,而她每篇都回复,通过这种方式和学生们谈理想、论人生、解困惑。在她的书包里总是满满装着一大摞笔谈本。几年下来,背坏了 6 个大书包。一个班 50 多篇文章,她要在五六天全部看完、回复完,再发回学生手中。每篇回复少则 200 字,多则千余字,一周下来平均要写 2 万多字。

教书。她研究课堂教学改革,精心设计了课前 5 分钟的“名言佳句”点评、“真情放送”、故事囊、沙龙札记、“分享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最怵头的背课文,她采取“从阅读入手,化整为零,零存整取”的对策;对于长篇文章,采取“长文短教”的方法,不求面面俱到,只求重点突出;对于作文训练,她从不给学生布置命题作文,而是引导他们写自己的青春历程、写高中生活、写真实的体验和真心话。为了给毕业班学生减负,她从十年高考近百道复习题中筛选出题目给学生做练习,保证了学习效率和质量,毕业班高考语文平均分达 112.5 分。

来到领导岗位后,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带出一批教学能力强、爱护学生、理解学生的教师,让教育的精神薪火相传下去。为了提升青年教师授课水平,她组织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和青年教师读书会。而作为有着 69 个教学班、 269 名老师和近 3000 名学生的领导者,每天早晨,她依旧都会在 7 点钟准时到校,用一个多小时走遍学校的角角落落,提醒学生在楼道里别跑、后勤给水箱加水……,调任领导岗位已近 2 年,她当班主任时养成的这个习惯却一直没变。至今,她仍然坚持每年为高三毕业班做冲刺讲座。同时,她作为天津市“师德讲师团”的成员,还先后为 40 多所学校和幼儿园做师德事迹报告。

“雷锋精神进校园”简报第 26 期

幸福的义务支教支医人

——记第三届天津市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史学军

史学军,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青光眼科病房责任护理组组长。

2005 年,一次旅游中她偶然走进了甘南朗木镇赛赤希望小学,满目所见仅是六间教室,没有电灯、没有取暖设备。面对求知若渴的学生、汉语蹩脚的教师,她内心受到了强烈震撼,也是从那时起,她开始了从不间断的支教支医之行。

她每年利用休息时间自费赴赛赤希望小学支教,并用自己省吃俭用的钱捐助图书、文具,为当地学生义务教授汉语。 2008 年汶川大地震后,她更是日夜担忧甘南地区危旧学校的学生们。她省吃俭用,为的是帮助学校翻修教室。面对同事们的疼惜,她总是乐观地说:只要能省下十块钱,就够一个孩子一个月的生活费。她的无私奉献,感染和带动了眼科医院的医务人员也纷纷献出自己的爱心。也是在她的倡议之下,医院成立了“天使爱心”基金。由此,不仅解决了孩子们每年冬季御寒衣物问题,还顺利地帮助了 10 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她还是藏民的“义务护士”。她背着血压计爬山包、进牧区,为当地藏民做简单的体检;她刻苦学习藏语,为相对落后地区的牧民传授保健知识,还免费送医送药。 2006 年,她为郎木镇建立了免费药站,同时义务为全镇居民上门进行查体服务 17 次。同年 11 月,她辗转 36 个小时,将两个患有眼疾的贫困藏族学生带到天津。她的这些爱心行动及时得到了学校和医院的大力支持,免费为藏族学生进行了手术。在她的日夜精心护理下,两个孩子术后恢复得非常好。孩子们出院时,用朴素的藏汉双语写下了一封感人至深的信:这次的经历使我们终生难忘,可以让我们微笑着面对未来,对我们来说,史学军就是我们的汉族妈妈!

从 2009 年,她开始每年定期进到藏区为手术后患者复查并发放药品,提供就诊指导。八年间,她 20 次自费赴甘南赛赤希望小学支教,先后协助 22 名藏民来津治疗眼疾,重获光明,恢复劳动能力,其中,大多是贫困家里的顶梁柱或者孩子,医院也为他们减免住院费用,给整个藏民家庭解决了大问题。

奉献爱心,她是个忙碌的人:她是天津市无偿献血长期志愿者,无偿献血 13 次,献血量超过 2000 毫升;她是造血干细胞采血入库志愿者;她同样也是角膜捐献和遗体捐献志愿者……

面对生活,她也是个承受很多压力的人:她是室上速心脏病患者,曾经因为劳累过度晕倒在工作岗位上,抢救近两个小时才得以保住性命;她年仅十岁的儿子是抽动型秽语综合症患儿,每个月要进行四次康复训练。

然而,她却说自己是个幸福的人:在天津和甘南有两个家,有无数的朋友。

“雷锋精神进校园”简报第 27 期

传递爱心 他以这种方式抒写青春

——记第三届天津市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张晓晖

张晓晖,中共党员,天津外国语大学 2011 级硕士研究生。

2006 年 11 月 29 日 ,他得知,有位同学因为没钱吃饭一直躺在宿舍用睡眠来抵抗饥饿,恰在此时,一篇某位明星因贫困生不知感恩为由中止资助的报道,深深触动了他。出生农村、了解农村生活的他十分清楚贫困带来的疼痛,也更加理解受助的贫困生并非不知感恩,只不过由于羞怯和自卑,不知如何表达。于是,在 12 月 6 日 凌晨 2 点,他满怀激情地在博客上写下题为《很激动、失眠了,大家一起帮助那些甚至用睡眠来抵抗饥饿的孩子》的博文,说“我们最感恩的是母亲,最爱我们的也是母亲,我想以母亲的名义来请求大家一起不求任何回报地帮助那些比我们贫困、比我们还要无助的孩子们!”于是,“母亲助学金”活动正式启动了。

从在博客上发起“母亲助学金”活动至今,他共发表 281 篇博文,点击率达 24 万余次,得到 600 余名热心人及两个企业的资助,募集善款 42 万余元,笔记本电脑 5 台,图书 4000 余册、文具 5000 余套、衣物 4000 余件,他将自己做兼职挣来的近 10 万元全部捐给“母亲助学金”。

他用博客网聚“微力量”,用行动传递“正能量”,用 80 后小伙儿的真情诠释当代雷锋精神的内涵。因心中有爱,他克服山路崎岖、水土不服的困难,翻遍山头家访受资助的学生;因尊重善良,他在博客上清晰地记录下每一笔捐助的来龙去脉,而每次去山区的路费都是他自己承担,从未用过助学金里的一分钱;因执着坚持,他激励着受益于“母亲助学金”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回报社会。其中,一位罹患癌症的研究生,病逝之前坚持将手术剩余的 4000 元钱全部回捐“母亲助学金”。作为“锋”尚达人,他创建“天外雷锋志愿服务团”,为老人院的爷爷奶奶送去欢笑,为蓟县小学的贫困生送去文具和书籍,为大港区独自照顾三位脑瘫家人十余年的“坚强母亲”送去慰问金。在他的鼓励下,患先天性重症肌无力的学妹也加入“雷锋团”,通过义卖自制的工艺品支持公益事业。

至今,“母亲助学金”已将关爱从城市传到山区,从大学生传到小学生,传到了众多贫困学子的心间,给他们带去了希望和梦想,更给他们带去了关怀和温暖。七年来,他 16 次赴山区支教,帮助贫困大学生 210 人次、中学生 195 人次、小学生 600 人次,并帮助 8 位大学生、 90 位高中生、约 200 位小学生找到“一对一”资助人,为 600 名小学生捐赠书包等文具各一套,与 10 所学校建立了长期资助合作关系,帮助两所山区小学建立了阳光活动中心。

“母亲助学金”活动仍在继续……

最新更新

<!--[if lt IE 9]>